构建电能与氢能协同的能源体系是保障能源安全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路径。到2060年,我国氢能消费规模估计将达到近8600万吨,制氢的用能结构中非化石能源占比将从2022年的1%增加至93%,其中风能和太阳能制氢占比达2/3。通过可再生能源制氢并耦合下游合成氨,可以为电力系统提供长时储能,在宽时间尺度范围消纳新能源,也可作为灵活性负荷,为电网提供多种辅助服务,提升电网调节能力,多维度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与稳定运行。然而,目前电氢氨能量转换装备的转换效率、调节范围与响应速度仍存在瓶颈,难以实现与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匹配,且氢储能成本高;电氢氨耦合系统装备类型多、可调时间尺度宽、动态差异大,系统规划设计、并离网运行控制、参数优化以及安全运行极具挑战;氢氨系统与电系统安全问题交叉耦合,空间约束下的本质安全设计、快速安全预警与协同保护困难。因此,开展面向碳中和的可再生能源电氢氨耦合关键装备技术、系统控制与优化运行技术、电氢氨安全技术的研究,不仅能够提升系统的运行效率、灵活性和安全性,也能为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为此,《电力系统自动化》编辑部特邀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赵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林今副教授,东南大学顾伟教授担任特约主编,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章雷其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池映天助理研究员、东南大学潘光胜助理研究员担任特约编辑,组织“面向碳中和的可再生能源电氢氨耦合关键技术”专辑,探讨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研究可再生能源电氢氨耦合关键装备与系统高效灵活安全运行的难点和关键问题,征集高校、科研院所、装备企业、电网企业等单位科研人员在理论研究、技术应用、工程示范等方面的核心成果,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踊跃投稿,共同促进面向碳中和的可再生能源电氢氨耦合关键技术研究的深入。
一、征稿方向
1. 面向碳中和的可再生能源电氢氨耦合系统规划技术
2. 适用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效灵活电制氢/氨与燃料电池发电技术
3. 大功率高效电制氢/燃料电池电力电子变换技术
4. 可再生能源电氢氨耦合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技术
5. 可离网型可再生能源电氢氨耦合系统稳定机理及控制设计技术
6. 可再生能源电氢氨耦合系统并离网多能流能量管理与运行优化技术
7. 电氢氨耦合系统安全预警与快速保护技术
8. 可再生能源电氢氨耦合系统经济分析及其市场机制
9. 可再生能源电氢氨耦合系统集成应用与工程示范
二、投稿要求
1. 重点突出、结构合理、言简意赅,字数以8000字(包括图表)以内为宜。
2. 围绕面向碳中和的可再生能源电氢氨耦合关键技术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能充分反映上述专业方向上的核心创新成果。
3. 技术路线和设计方案叙述清楚,理论联系实际,有独到见解与实用价值,数据合理并被正确地分析解释,论点、论据和结论清晰明确。
4. 所投论文未在公开媒体上发表。
5. 来稿请用Word排版,格式尽量与《电力系统自动化》一致。
三、征文截止日期
2025年6月30日
四、投稿方式
请由论文通信作者或第一作者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投稿平台(www.aeps-info.com)注册。以注册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后投稿,请注意在投稿栏目中选择“专辑:面向碳中和的可再生能源电氢氨耦合关键技术”。真诚欢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孔丽蓓, 冯慧敏
电 话:025-81093058,025-81093090
邮 箱:konglibei@sgepri.sgc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