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以及能源转型战略的实施,中国正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通过电力电子装备并网的新能源快速发展,新型电力系统高比例新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装备的特征日益凸显。系统惯量支撑不足、短路比过低、宽频振荡、抗扰动能力弱等已成为制约新能源高效利用的突出问题。同时,受端电网外受电比例高,负荷中心电压稳定性问题突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保障面临巨大压力。
构网型技术具有较强的弱电网适应性,能够有效提升电网惯量阻尼特性,具备主动支撑电网电压、频率、功角稳定的能力,在提升电网灵活性、促进可再生能源高效送出及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构网型技术的规模化应用给电网生产运行管理带来很大挑战。如何利用构网型技术改善电网的稳定性,支撑新能源的高效利用,提升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是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为此,《电力系统自动化》开辟“构网型技术”专栏,特别邀请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陈国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担任该专栏特约主编,长期征集高校、科研院所、装备企业、电网企业等单位科研人员在理论研究、技术应用、工程示范等方面的核心成果,共同探讨构网型技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挑战,分享最新学术和技术成果,促进行业交流,推动构网型技术进步,助力新型电力系统科学构建。
一、专栏征稿范围(包括但不仅限于)
1. 构网型新能源发电技术
2. 构网型柔性直流输电技术
3. 构网型储能技术
4. 极限场景下的构网型变流器技术
5. 构网型电力电子设备稳定性分析与控制
6. 构网型电力电子设备接入电力系统分析
7. 构网型技术标准与规范
8. 构网型技术工程应用实践
二、投稿要求
1. 围绕构网型技术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能充分反映上述专业方向上的核心创新成果。
2. 技术路线和设计方案叙述清楚,理论联系实际,有独到见解与实用价值,数据合理并被正确地分析解释,论点、论据和结论清晰明确。
3. 所投论文未在公开媒体上发表。
4. 重点突出、结构合理、言简意赅,字数以8000字(包括图表)以内为宜。
5. 来稿请用Word排版,格式与《电力系统自动化》要求一致。
三、投稿方式
请由论文通信作者或第一作者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投稿平台(www.aeps-info.com)注册。以注册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后投稿,请注意在投稿栏目中选择“专栏:构网型技术”。本专栏长期征稿,真诚欢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踊跃投稿!
四、联系方式
联系人:蔡静雯
电 话:025-81093056
邮 箱:670918842@qq.com